河南人過年的風俗篇1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節(jié)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jié)彩,貧者物質(zhì)上不趕奢侈,但規(guī)矩是要面面俱到的!岸,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除此之外,還有啥風俗呢?
熬年夜(守歲)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飯過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澳旮!。
河南大年初一的禁忌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而后,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硬幣扁食河南傳統(tǒng)扁食硬幣扁食,是河南林縣、平頂山、許昌等地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餃子)時,將數(shù)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河南民間過年傳統(tǒng)習俗破五破五吃餃子意為捏住“小人嘴”
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破五中午放鞭炮
破五即大年初五,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河南民間過年習俗“走親戚”
河南民間的走親戚拜年活動“走親戚”是河南各地過年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規(guī)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jié)。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jié)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緊鄰、后遠親。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jù)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初四以后,次要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年。
元宵節(jié)叫十六(lu)兒元宵節(jié)河南民間各地一般會舉辦各類文藝匯演活動
河南人把正月十五、十六視為過年的結(jié)束,非常重視,俗稱“六(lu)兒”又稱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燈節(jié),民間有“十五大似年”之說。河南民間這一天的飲食頗多講究,除了要吃餃子或湯圓,即所謂的“十五扁(餃子)、十六圓(湯圓)”外,因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有差異。如豫西蒸制糖包饃、棗花饃,信陽地區(qū)要作年糕。有的地方還要炸油餅、面角等,早餐要搶早,象征早種早收。
偷燈頭兒
元宵燈會也是河南過年傳統(tǒng)重要活動之一。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xù)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fā)“要飯的”,稱“舍神果”。
送燈河南傳統(tǒng)燈籠作坊
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三十傍晚,豫北一帶鄉(xiāng)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指名道姓對罵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三門峽靈寶,東、西常村罵社火表演現(xiàn)場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進入高潮。然而,在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zhèn),東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傳的卻是“罵”社火。東西常罵社火源于始于黃帝鑄鼎功成時,被譽為“天下奇俗罵社火”,2007年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從正月初二開始,兩個村子的人開始敲鑼打鼓,交替前往對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罵,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六。只要反穿皮襖,就可以站在大鼓上罵對方村的村主任、社火頭子,可以擺供燒香罵大姓的祖宗十八代。批評指責諷刺,貫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辱之愈甚敬之愈甚,為外地社火所不具備。
河南人過年的風俗篇2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shù)淖彀。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luò)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jié)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jié)。凡在外地工作、經(jīng)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開封民間稱春節(jié)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彼,一到“臘八”,開封城鄉(xiāng)便有“年味兒”了。
林州民間將春節(jié)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nóng)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jù)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yōu)槌?quot;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相關(guān)閱讀:江蘇過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lián)、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xiàn)輯錄數(shù)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nèi)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彼麄儝叩夭辉S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jié)“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qū)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jié)期間,江蘇地區(qū)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xù)下來。
無錫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余”。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fā)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jié)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后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fā)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jié)期間設(shè)宴慶祝。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lián)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鐘馗善于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于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lián)和剪紙門箋掛絡(luò)的習俗。無錫地區(qū)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jié)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guān)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江寧縣
江寧縣元旦貴家于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jīng)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準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fā)髻上,據(jù)說可以長壽。
河南人過年的風俗篇3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ji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蛱焐嫌窕蚀蟮鄱嗾f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shù)呐莆,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jié)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以往這一天,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yè)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F(xiàn)在除夕,河南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jié)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河南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后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lǐng),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后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里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河南"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后,拜年活動即告結(jié)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luò)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jié),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jié)日期間,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河南人過年的風俗篇4
殺年豬
在過年前一個月、半個月左右的時候,咱們固始人都會把自家養(yǎng)了一年的肥豬牽來宰殺,然后請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來吃一頓熱鬧的殺豬飯,一起分享豐盛豬肉大餐和即將過年的喜悅!
這不僅僅寓意著熱火朝天過年的開始,也寓意著來年大豐收!
曬臘肉
臘肉作為信陽冬季的必備食材,經(jīng)過了歷代人的精心改良,早已不單單是豬肉那么單一,臘腸、臘雞、臘魚......多種食材通過臘制的方式制成美味,似乎這就是信陽人的魔力!
掃揚塵
掃揚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以前每年春節(jié)前,信陽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wèi)生。
按信陽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也是信陽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xiàn)。
趕大集
雖然平時每隔幾天都會趕場,但一年的最后“一場”,和往日的趕場意義完全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
年前的最后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尤其是雞、魚肉都要買上,雞預示著吉利,魚當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貼春聯(lián)
春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火紅的春聯(lián),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lián),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且如果你家買了“!弊郑欢ㄒ栏W值恼_貼法,民間有把福字倒貼的說法,“福倒”寓意著“福到”。但如果你是貼在大門上的,一定要正貼,大門的“!弊值牡怪N話,可就把福氣倒在門外了,不過里屋的“福”字適合倒著貼,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年夜飯
年夜飯就是我們期待了一年的團圓飯,一年后的最后一餐,這一天一家人一起張羅好年夜飯,之前準備的雞鴨魚肉統(tǒng)統(tǒng)都會在今天上桌。
而且年夜飯的時候要慢慢吃,用大人們說的話就是:要吃出吃了一年的感覺。作為小孩最愛過年的原因之一,就是年三十的時候,長輩們還會給晚輩發(fā)新年紅包——壓歲錢!
除夕守歲
在信陽,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飯之后,全家團聚在一起閑聊、看春晚,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過現(xiàn)在好像大家守歲的方式,都變成了集體“打麻將”通宵!
開門放炮
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凌晨00:00時刻,在信陽有“開門放炮”一說,就是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小編還記得每年在家過年,大年初一凌晨時刻,父母都會開門放炮以示辭舊迎新之意!除了凌晨放爆竹之外,很多人家在初一到初三一早的第一餐開始之前,也會放“開門炮”!
拜年
這是應(yīng)該我們小時候最愛的新年習俗之一!每年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們都會去給長輩們拜年,拜年是一種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方式。
晚輩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給晚輩“壓歲錢”!
吃湯圓
在信陽,每年的元宵節(jié)的早上,媽媽都會起床為家里準備又白又糯的湯圓作為早餐,這個時候用湯圓作為早餐是具有特殊意義的。
新年的第一天吃湯圓,從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從字面上體現(xiàn)一種圓滿之意!
(1).簡單介紹元旦由來及各國的的風俗習慣
【元旦簡介】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tǒng)的舊歷年則稱春節(jié)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nóng)歷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驹┯蓙怼恳、中國元旦中國的元旦,據(jù)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查看更多
(2).廣西的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有什么
廣西過年風俗壯族與漢族春節(jié)不同的是:壯族人除過春節(jié)之外,還要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除夕壓年飯除夕這一天,要多煮米飯,俗稱“壓年飯”,它預示著來年五谷豐登,米食充足。新年挑水好運多而大年初一則是壯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的活動是最豐富的。大年初一天剛亮,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都要挑著水桶,拿著三柱香火,唱著歌,去河邊挑水,到了河邊或者取水處,先把香插好,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里投...查看更多
(3).重陽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和傳統(tǒng)習慣有哪些
重陽節(jié)的來歷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因為《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查看更多
(4).大年初一的民間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開門炮仗俗話說得好!“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是開門大吉,出門見喜,喜上加喜。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延續(xù)了幾千年。叫“開門炮仗”,迎接新年。通常,一開門,先放爆竹,爆竹聲聲辭舊歲,大年初一迎新春。爆竹聲中一歲除,鞭炮齊鳴,滿地碎紅,燦若云錦,紅如鮮花,被稱為“滿堂紅”,“滿堂彩”。開門迎福,新的一年喜氣盈門,喜氣連連。大年初一,先放爆竹,開門炮仗...查看更多
(5).立春時民間有著怎樣的風俗習慣
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jié)”。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活動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踏春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咬春立春時主要是吃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查看更多
(6).除夕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有哪些及節(jié)日禁忌
除夕的風俗習慣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年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查看更多
(7).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優(yōu)秀篇】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查看更多
(8).2022年關(guān)于春節(jié)過年的風俗習慣匯總篇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關(guān)于春節(jié)風俗習慣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慶賀方式,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中國有豐富的關(guān)于春節(jié)風俗習慣,下面小編帶您了解中國的春節(jié)風俗有哪些。春節(jié)風俗習慣:祭灶神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查看更多
(9).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習慣,元宵節(jié)風俗習慣大全
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LanternFestival)、上元佳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jié)。[1-2]中國古俗中,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下元節(jié)(水官節(jié))合稱三元。元宵節(jié)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查看更多
(10).除夕風俗習慣,各地除夕風俗習慣有哪些
農(nóng)歷每年的最后一個晚上,被稱之為“除夕”。屬于中國比較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那么在除夕當天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民間除夕風俗1、祭祀:即祭祖,華人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這個傳統(tǒng)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