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坪有3棵大銀杏樹,當地不少學生都是靠賣樹上結的白果走出大山的!”
記者近日在四川省通江縣采訪時,縣教育局辦公室主任茍寶的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當年靠賣白果上學,現今當地學生上學還有困難嗎?帶著疑問,記者步行數小時來到了成家坪村。
成家坪村所在的勝利鄉(xiāng)地處秦巴山區(qū)腹地,距縣城100多公里,地形復雜,不通公路,村子里有3棵銀杏樹。上世紀90年代,通江縣林業(yè)部門對3棵銀杏進行了“體檢”,測定樹齡均在2000歲以上。3棵大樹雖經千年風雨,仍然郁郁蔥蔥,每棵樹需要5個人才能合抱,其中一棵樹的樹干已空,4個人坐在樹洞中休息仍綽綽有余。讓記者不解的是,銀杏樹下,干朽的白果厚厚鋪了一地,不見有人撿拾。
“這幾棵‘助學樹’早就光榮退休咯!”同行的向導成在華當了30年村支書,他告訴記者,成家坪村人多地薄生存不易,當地群眾為了給后輩謀出路,歷來重視教育。
銀杏樹又叫“公孫樹”,所結白果是珍貴的藥材和食材,因為生長緩慢,爺爺輩種樹,到孫子輩才能吃果。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成家坪村,3棵能結果的銀杏樹尤為珍貴。村民們自古有個不成文的約定:“誰家有讀書人,才能去打白果賣。”
成在華回憶,從上世紀60年代起,村里開始集體組織打白果,最多的時候一年能打3000多斤,所得收入用于資助村里孩子上學。直到2007年,村里還用賣白果的錢給考上大學的孩子發(fā)獎學金。
“現在科技進步了嘛,銀杏樹可以快速結果,白果也不那么寶貴了。”成在華說,2008年,白果一兩塊錢一斤都沒人要,村里就沒有了這筆助學資金。
千年銀杏樹“退休”了,可成家坪的孩子們上學沒有受到絲毫影響。近年來,國家和四川省相繼出臺“兩免一補”“營養(yǎng)改善計劃”等政策,孩子們接受義務教育不用花一分錢。村民們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據村里統(tǒng)計,自2007年以來,僅銀杏樹下的25戶85人中,就走出了11名大學生。
村民李家勛家里十分貧困,今年他的孫子李永生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學,正當他準備賣掉耕牛籌措學費時,縣教育局的工作人員上門宣傳助學政策,現場為他們辦理了8000元助學貸款。
李老漢喜極而泣:“祖輩教育我們,培養(yǎng)后輩要舍得花錢,沒想到國家比我們更舍得花錢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