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基本狀況
輔導對象:劉某性別:女年齡:11歲年級:四年級父母文化水平:小學主要問題:性格十分內向、有很強的自卑心理、思維遲鈍
二、分析與診斷
劉某,因其父母是在外經商的,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時回來做飯外,她幾乎是一個獨處,父母只是匆匆的回來吃完飯,就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溝通,父母對她的關愛也就十分少,她整天放學回家后,就獨自呆在家里,或和幾個極熟的小伙伴在家門口隨便玩玩,并沒有太多的激情,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內向,獨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這只是外界環(huán)境因素對她的影響,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遺傳因素,透過與她父母的接觸,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內向的人,這個遺傳因素是幾乎不可改變的,但能夠透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來改變她,因為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肯定是占絕大部分的,而遺傳因素十分小的。
另外,她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級到三年級卻是名列前茅,這就給了她一個打擊,導致她的自信心下降,從而產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下,比如:看見別的孩子在周末的時候,有爸媽帶著玩,而自己卻一個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賣東西(家里賣水果),就是在玩牌,從而讓她產生孤獨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愛,而在學習上個性是在數(shù)學科目上,一些簡單的問題,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來,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說明在性格內向的影響下反應有些遲鈍。
三、輔導過程
針對劉某出現(xiàn)的性格內向,有自卑感,思維遲鈍,心理輔導老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雖性格內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優(yōu)缺點,但性格太內向對她以后的成長不是很有利,處在競爭激烈,開放的社會。性格外向一些對她的成長是很有幫忙的。所以,就要想辦法使她性格外向一些。
贊可夫說過:“個性的發(fā)展,在孤獨和隔絕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兒童群眾的資料豐富而構成多樣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币虼,先要求父母平時多關心她,多與她交淡,多鼓勵她,說一說學校里的事,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表達,使她漸漸的敢于表現(xiàn)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師溫和、親切。因為性格內向的幼兒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師接近,老師就應接近她。因而心理輔導老師與她的老師商量,平常在上課時要不斷地用鼓勵,贊許的語言表揚她的點滴進步,只要有進步就給予肯定。其次,心理輔導老師也盡量的與她交淡,玩游戲,讓她能感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喜愛她,獲得愛和安全感。還有引導她多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周末,只要心理輔導老師有時間,就帶她到學校里和其它小學的孩子認識,剛開始看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心理輔導老師強烈的要求下,她勉強的和別的孩子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外向的孩子帶動她活潑起來,經過幾次的這種交往大家發(fā)現(xiàn)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許是同伴的熱情與快樂感染了她吧,讓她的情緒得到調節(jié),心理到達平衡持續(xù)了良好的心態(tài),從而逐漸的讓她性格外向起來,當然這是在家長和老師的用心的配合下。
透過讓她與陌生的孩子(同齡)交往,還有在給她講作業(yè)時,她的作業(yè)出錯或做錯什么事,大家就應鼓勵她,給她一個寬松的做作業(yè)環(huán)境。
此刻她比以前活潑多了,而且也變得自信了些,自卑感減少了許多。
對于她的反應遲鈍問題,在給她講作業(yè)時,老師要盡量的啟發(fā)她,給她多做些她感興趣的腦筋急轉彎,猜迷語,還有做一些有益智力發(fā)展的游戲,讓她在游戲中快樂的學習,并在游戲中給予鼓勵,讓她在游戲中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使她的反應敏捷起來,其實在與別的同齡孩子交住時,反應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四、輔導效果(評價)
經過幾個月的輔導,劉某比以前開朗多了,個性是透過與同齡伙伴交住,進步十分明顯,她的交往潛力,自我理解,評價潛力和群眾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戲中她學會和同伴相處,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習慣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約,幫忙而自覺改正,這使得她的個性得到完善。
2
基本狀況介紹:
xxx,男,小學一年級(1)班學生,性格外向,脾氣暴躁。
主要問題概述:
在校經常打罵同學,暴躁傷人事件屢屢發(fā)生,嚴重違反行為規(guī)范,他的行為引起了班上同學的極大反感和很多家長的強烈不滿。
背景資料:
xxx自入學以來,暴躁傷人事件屢屢發(fā)作:無經常無緣無故打同學,揪女同學的辮子、咬同學的手…,上課影響其他同學,簡直是一個“小惡霸”,嚴重違反了學校行為規(guī)范。在家里也很不聽父母的話,經常發(fā)脾氣,動輒摔東西,與父母吵鬧。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養(yǎng)不高,對孩子的管教較粗暴,一不聽話,就打就罵。我還了解到陳炳潔個性喜歡愛攻擊性較強的漫畫、電視等,這又為他帶給了模仿攻擊行為的條件。
初步分析:
從以上現(xiàn)象證明,占燁楠的行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不外乎三種:暴力攻擊,動作攻擊和言語攻擊,對于陳晶來說,這三種行為兼而有之。兒童具有任何一種不良行為,一般都具有必須的起因,要幫忙他們改正這些不良行為,首先應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原因。
輔導策略和實施:
(一)父母的配合
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過和占燁楠父母長時間的溝通,在如何教育占燁楠的問題上,我們逐步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勸導的占燁楠爸爸不可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要多和兒子相處、交談,用溫情和兒子溝通。從那以后,我就很少聽到占燁楠的爸爸打兒子的事了。占燁楠個性愛看打斗火暴的場面,還時不時地拳打腳踢進行模仿。對此,我與他父母交換意見后,在家長的引導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好處,孩子又喜歡愛的書報、片子。當孩子的壞習慣逐漸改變時,我又要求他的家長即時給予表揚。激勵,并用獎勵的方法給孩子買些學習用具、玩具等,從正應對孩子的行為予以肯定。
(二)教師的教育
我用心地與占燁楠作交流,我耐心地對他說:“你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對的,對別人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學,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給別人帶來了多少痛苦,決能夠不再干!老師相信你會努力去改的!”
我還在班中要求同學要諒解占燁楠,不與他“對著干”,而要采取冷卻、忍耐的方法。自我強化是指學生對到達某種成就的標準。我告訴他如果一周內沒有攻擊性行為發(fā)作或者沒有一節(jié)課影響課堂秩序,能夠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進行獎勵:如成為光榮的升旗手;在班上公開表揚等,讓他充分體驗成功的歡樂,不斷進步。
一年來,經過老師、家長、同學的幫忙,占燁楠易怒、易暴的情緒逐步穩(wěn)定下來了,他臉上的怒氣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學的關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樂意為班級、同學做好事了,老師和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地說:“占燁楠的轉變可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