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shù)據(jù),吉林外國語大學在廣東招生錄取數(shù)據(jù)顯示,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的分數(shù)在467至494分,位次為174199至46556位次區(qū)間內(nèi),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7至494區(qū)間才能上吉林外國語大學。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吉林外國語大學
1、2022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8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6443名;
2、2022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8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0720名;
3、2022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9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8256名;
4、2021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6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7071名;
5、2022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8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9515名;
6、2022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7168名;
7、2021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4199名;
8、2021年廣東考生上吉林外國語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7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5176名;
二、吉林外國語大學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shù)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吉林外國語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2 | 56113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2 | 56443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6 | 52961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7 | 51785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8 | 50720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91 | 48256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93 | 46556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3 | 169515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7 | 163932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90 | 159264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91 | 157432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93 | 153551 | 省教育廳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97 | 147168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吉林外國語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68 | 77071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95 | 54214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71 | 174199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77 | 165176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吉林外國語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467 | 147328 | 省教育廳 |
2020 | 廣東 | 文科 | - | 本科 | 494 | 46718 | 省教育廳 |
全國計算機專業(yè)大學排名
序號 | 學校名稱 | 評估結果 | 專業(yè) |
1 | 北京大學 | A+ | 計算機 |
2 | 清華大學 | A+ | 計算機 |
3 | 浙江大學 | A+ | 計算機 |
4 | 國防科技大學 | A+ | 計算機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A | 計算機 |
6 | 北京郵電大學 | A | 計算機 |
7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A | 計算機 |
8 | 上海交通大學 | A | 計算機 |
9 | 南京大學 | A | 計算機 |
10 | 華中科技大學 | A | 計算機 |
11 | 電子科技大學 | A | 計算機 |
12 | 北京交通大學 | A- | 計算機 |
13 | 北京理工大學 | A- | 計算機 |
14 | 東北大學 | A- | 計算機 |
15 | 吉林大學 | A- | 計算機 |
16 | 同濟大學 | A- | 計算機 |
1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A- | 計算機 |
18 | 武漢大學 | A- | 計算機 |
19 | 中南大學 | A- | 計算機 |
20 | 西安交通大學 | A- | 計算機 |
21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A- | 計算機 |
22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A- | 計算機 |
23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A- | 計算機 |
24 | 中國人民大學 | B+ | 計算機 |
25 | 北京工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26 | 北京科技大學 | B+ | 計算機 |
27 | 南開大學 | B+ | 計算機 |
28 | 天津大學 | B+ | 計算機 |
29 | 大連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30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B+ | 計算機 |
31 | 復旦大學 | B+ | 計算機 |
32 | 華東師范大學 | B+ | 計算機 |
33 | 東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3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B+ | 計算機 |
35 | 南京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36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B+ | 計算機 |
37 | 合肥工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38 | 廈門大學 | B+ | 計算機 |
39 | 山東大學 | B+ | 計算機 |
40 | 湖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41 | 中山大學 | B+ | 計算機 |
42 | 華南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43 | 四川大學 | B+ | 計算機 |
44 | 重慶大學 | B+ | 計算機 |
45 | 西南交通大學 | B+ | 計算機 |
46 | 重慶郵電大學 | B+ | 計算機 |
47 | 解放軍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48 | 北京師范大學 | B | 計算機 |
49 | 天津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50 | 山西大學 | B | 計算機 |
51 | 河北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52 | 沈陽建筑大學 | C+ | 計算機 |
53 | 遼寧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54 | 上海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55 | 上海海洋大學 | C+ | 計算機 |
56 | 常州大學 | C+ | 計算機 |
57 | 浙江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58 | 浙江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59 | 溫州大學 | C+ | 計算機 |
60 | 福建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61 | 南昌大學 | C+ | 計算機 |
62 | 鄭州大學 | C+ | 計算機 |
63 | 武漢科技大學 | C+ | 計算機 |
64 | 湖南科技大學 | C+ | 計算機 |
65 | 廣西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66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C+ | 計算機 |
67 | 貴州大學 | C+ | 計算機 |
68 | 昆明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69 | 長安大學 | C+ | 計算機 |
70 | 青島大學 | C+ | 計算機 |
71 | 西安郵電大學 | C+ | 計算機 |
72 | 北京工商大學 | C | 計算機 |
73 | 河北工程大學 | C | 計算機 |
74 | 石家莊鐵道大學 | C | 計算機 |
75 | 中北大學 | C | 計算機 |
76 | 東北電力大學 | C | 計算機 |
77 | 長春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78 | 上海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79 | 安徽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80 | 江西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81 | 山東財經(jīng)大學 | C | 計算機 |
82 | 河南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83 |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 C | 計算機 |
84 | 湘潭大學 | C | 計算機 |
85 |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86 | 西安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87 | 西安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88 |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 C | 計算機 |
89 | 三峽大學 | C | 計算機 |
90 | 揚州大學 | C | 計算機 |
91 | 大連大學 | C | 計算機 |
92 | 廣東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93 | 中央民族大學 | C- | 計算機 |
94 | 沈陽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95 | 黑龍江大學 | C- | 計算機 |
96 | 上海海事大學 | C- | 計算機 |
97 | 江蘇科技大學 | C- | 計算機 |
98 | 華僑大學 | C- | 計算機 |
99 | 東華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100 | 江西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101 | 大連海事大學 | B | 計算機 |
102 | 長春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103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104 | 燕山大學 | B | 計算機 |
105 | 華東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106 | 上海大學 | B | 計算機 |
107 | 蘇州大學 | B | 計算機 |
108 | 中國礦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109 | 河海大學 | B | 計算機 |
110 | 江蘇大學 | B | 計算機 |
11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B | 計算機 |
112 | 浙江工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113 | 安徽大學 | B | 計算機 |
114 | 中國海洋大學 | B | 計算機 |
115 | 中國地質(zhì)大學 | B | 計算機 |
116 | 武漢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117 | 暨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118 | 深圳大學 | B | 計算機 |
119 | 西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120 | 蘭州大學 | B | 計算機 |
121 | 火箭軍工程大學 | B | 計算機 |
122 | 北方工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123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124 | 首都師范大學 | B- | 計算機 |
125 | 天津工業(yè)大學 | B- | 計算機 |
126 | 華北電力大學 | B- | 計算機 |
127 | 太原理工大學 | B- | 計算機 |
128 | 內(nèi)蒙古大學 | B- | 計算機 |
129 |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 B- | 計算機 |
130 | 東華大學 | B- | 計算機 |
131 | 南京郵電大學 | B- | 計算機 |
132 | 江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133 | 浙江工商大學 | B- | 計算機 |
134 | 福州大學 | B- | 計算機 |
135 | 山東科技大學 | B- | 計算機 |
136 | 濟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137 | 華中師范大學 | B- | 計算機 |
138 | 廣西大學 | B- | 計算機 |
139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B- | 計算機 |
140 | 云南大學 | B- | 計算機 |
141 | 西北大學 | B- | 計算機 |
142 | 青海師范大學 | B- | 計算機 |
143 | 新疆大學 | B- | 計算機 |
144 | 中國石油大學 | B- | 計算機 |
145 | 空軍工程大學 | B- | 計算機 |
146 | 北京化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147 | 北京語言大學 | C+ | 計算機 |
148 | 中國傳媒大學 | C+ | 計算機 |
149 | 中國民航大學 | C+ | 計算機 |
150 | 河北大學 | C+ | 計算機 |
151 | 江西財經(jīng)大學 | C- | 計算機 |
152 | 河南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153 | 河南大學 | C- | 計算機 |
154 | 河南師范大學 | C- | 計算機 |
155 | 武漢工程大學 | C- | 計算機 |
156 | 武漢紡織大學 | C- | 計算機 |
157 | 湖北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158 | 長沙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159 | 海南大學 | C- | 計算機 |
160 | 桂林理工大學 | C- | 計算機 |
161 | 西南石油大學 | C- | 計算機 |
162 | 重慶交通大學 | C- | 計算機 |
163 | 西華大學 | C- | 計算機 |
164 |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 C- | 計算機 |
165 | 西安石油大學 | C- | 計算機 |
166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C- | 計算機 |
167 | 湖南工業(yè)大學 | C- | 計算機 |
168 |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 C- | 計算機 |
最厲害的醫(yī)學院校排行榜
全國排名 | 學校名稱 | 星級排名 |
35 |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 7★ |
64 | 海軍軍醫(yī)大學 | 6★ |
65 | 首都醫(yī)科大學 | 5★ |
72 | 空軍軍醫(yī)大學 | 6★ |
99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 6★ |
104 |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 | 5★ |
105 | 中國藥科大學 | 5★ |
107 | 陸軍軍醫(yī)大學 | 5★ |
110 |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 6★ |
110 | 中國醫(yī)科大學 | 4★ |
111 | 南方醫(yī)科大學 | 4★ |
114 | 南京醫(yī)科大學 | 4★ |
115 | 天津醫(yī)科大學 | 4★ |
122 | 重慶醫(yī)科大學 | 4★ |
126 | 河北醫(yī)科大學 | 4★ |
129 |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 5★ |
129 | 溫州醫(yī)科大學 | 4★ |
133 |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 5★ |
142 | 山西醫(yī)科大學 | 4★ |
144 | 廣州醫(yī)科大學 | 4★ |
153 |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 5★ |
160 | 大連醫(yī)科大學 | 3★ |
167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 4★ |
175 | 安徽醫(yī)科大學 | 3★ |
181 | 新疆醫(yī)科大學 | 3★ |
202 | 昆明醫(yī)科大學 | 3★ |
209 |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 4★ |
209 | 沈陽藥科大學 | 4★ |
211 | 廣西醫(yī)科大學 | 3★ |
211 |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 3★ |
216 |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 3★ |
224 |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 3★ |
230 | 寧夏醫(yī)科大學 | 2★ |
237 |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 3★ |
246 | 福建醫(yī)科大學 | 3★ |
250 |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 3★ |
三、吉林外國語大學最新介紹
吉林外國語大學是吉林省重點高校。學校創(chuàng)辦于1995年;2003年被教育部批準為民辦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5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并開始聯(lián)合招收碩士研究生;2006年通過司法公證,將學校所有資產(chǎn)全部捐獻給社會;2007年成為全國民辦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點高!;2010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探索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模式”試點單位;2011年經(jīng)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首批培養(yǎng)專業(yè)學位研究生(翻譯碩士)的培養(yǎng)試點民辦高校;2015年成為全國第一所在美國開辦孔子學院的民辦大學;2017年成為全國唯一入選“國家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的民辦大學;2017年成為全國唯一一所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招生資格”的民辦大學,圓滿通過教育部審核評估,被吉林省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高校;201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經(jīng)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吉林外國語大學;2020年入選吉林省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項目。 學,F(xiàn)已成為全國民辦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示范基地,吉林省應用型高素質(zhì)外語外事人才培養(yǎng)基地,東北地區(qū)語種最多、特色鮮明的世界多語言文化教育中心,吉林省培養(yǎng)“多語種翻譯+”人才和創(chuàng)新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搖籃。 學校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長春市凈月潭旅游風景區(qū),占地面積70.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2.99萬平方米。校園內(nèi)山水環(huán)繞的自然氣息與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相融合,凸顯環(huán)境與人文的統(tǒng)一,是一所現(xiàn)代化的“花園式”學校。 學校擁有在校生12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335人、研究生1177人、外國留學生300多人,現(xiàn)有教職工1000余人,其中外籍教師80余人,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巴西、日本、韓國、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亞、泰國、蒙古、俄羅斯、波蘭、捷克、匈牙利、塞爾維亞、烏克蘭等國家。 學校設有高級翻譯學院、英語學院、東方語學院、西方語學院、中東歐語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傳媒學院、教育學院、國際藝術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國際冰雪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關系學院、體育部等14個教學單位,開設了英語、日語、德語、法語、朝鮮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蒙古語、印度尼西亞語、波斯語、波蘭語、捷克語、泰語、塞爾維亞語、匈牙利語、希臘語、烏克蘭語等20個外語語種;擁有翻譯、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國際商務、會計、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出版等8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點和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其中翻譯碩士覆蓋英、日、俄、朝、德、法、西、阿、意9個語種。學校開設45個本科專業(yè),涵蓋20個外語語種以及文、經(jīng)、管、教、藝、工、法7個學科門類,形成了“外語+專業(yè)”“專業(yè)+外語”“雙外語”和“小語種+英語+專業(yè)”等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了“多語種翻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已經(jīng)成為吉林省培養(yǎng)“多語種翻譯+”人才和創(chuàng)新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搖籃。 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yè)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3個、國家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地球村)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級精品課1門,教育部國別區(qū)域研究中心1個,有9個吉林省本科高校一流專業(yè)建設點、3個吉林省轉型發(fā)展示范專業(yè)群、6個吉林省品牌專業(yè),“十二五”省級特色專業(yè)8個、“十三五”省級特色高水平專業(yè)5個,省級以上特色專業(yè)數(shù)占學校專業(yè)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省級高水平優(yōu)勢特色學科2個,省重大需求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等省級研究平臺13個,省級示范性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學院1個,省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1個,省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校外實踐基地2個;省級優(yōu)秀教學團隊11個,吉林省高校名師工作室1個、吉林省高!包S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8人,國家督學1人、國家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各教指委副主任、委員9人,吉林省高級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yè)技術人才、省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等省部級高層次人才45人,省級教學名師、教學新秀10人;省級一流課程24門,省級精品課程19門,省級優(yōu)秀課31門、省級學科育人示范課1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3門。 學校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余所高校和教育機構開展本科雙學位、本碩連讀、碩士雙學位等留學項目;獲批3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美國新澤西城市大學合作開辦金融學專業(yè)、與德國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合作開辦德語專業(yè)(翻譯方向)、與西班牙卡塔赫納理工大學合作開辦西班牙語專業(yè)(企業(yè)管理方向);擁有“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中非友誼中國政府獎學金”“吉林省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招生資格。每年接收外國留學生300人左右;每年學生出國出境參加本科雙學位和本碩連讀等留學項目以及長、短期語言文化交流達800余名,部分專業(yè)學生出國比例達到100%。 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完備,擁有大型綜合性語言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地球村,2013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建有非外語專業(yè)實驗實訓中心,涵蓋經(jīng)濟、管理、計算機、心理健康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有國際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基地——世橋大廈,為學生提供“多位矩陣一體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多元發(fā)展空間。學校有同聲傳譯實驗室、機輔翻譯實驗室、數(shù)字化語音室、數(shù)字錄音室、智慧教室、專業(yè)模擬實驗室、辦公自動化實驗室、微機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報告廳以及塑膠運動場、體育館、室內(nèi)游泳館等各類教育教學和文體設施。學校圖書館是一所集文獻收藏、學習閱覽、交流研討、科學研究、文化休閑為一體,融入現(xiàn)代化、信息化、生態(tài)化、國際化元素的開放式圖書館,擁有一流的服務設施和WIFI覆蓋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有中外文紙質(zhì)和電子圖書252萬多冊,電子期刊2.7萬多種,數(shù)據(jù)庫34個,全年355天開放。 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走公益性辦學道路的辦學思想。學校是全國民辦高校中第一所堅定地提出公益性辦學、不要個人回報的學校,是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進行財產(chǎn)公證的民辦高校。 學校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吉外成為中華兒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橋梁,中外文化合璧之橋梁”的先進辦學理念,努力為學生提供最認真、最負責、最好的教育;學校提出辦學要無愧于“家長的信任、學生的時間、社會的關注和教育者的良心”。在這一思想主導下,學校堅持面向市場、突出特色、苦練內(nèi)功、強化管理、精品辦學、打造品牌。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的育人觀。在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上,實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管理三個部門密切配合,相互滲透、形成合力的“六位一體”工作機制。通過這一機制,在管理體制上實現(xiàn)了交叉任職;在工作制度上實行了聯(lián)席會議;在工作內(nèi)容上實現(xiàn)了融合滲透。學校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庫和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和寢室三級管理網(wǎng)絡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注重育德、育心、育體相結合,通過開展心理拓展訓練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學校強調(diào)“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成才觀。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為主要目標,制定和實施了《本科全套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及方案》,科學設計了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全過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zhì)目標,除專業(yè)教學外,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心理健康講座、管理學概論、禮儀知識講座、公關知識講座等公共必修課程;在公共選修課上加大了人文素質(zhì)課程的數(shù)量和類別,增加了國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還設定了就業(yè)教育、養(yǎng)成教育、品德教育、素質(zhì)教育、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學校注重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F(xiàn)有校級專業(yè)類社團227個,校級綜合類社團67個。學校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各類競賽、各種文體活動、講座、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系列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xiāng)”活動、共建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獻愛心等公益活動,拓展學生視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個性化發(fā)展。 學校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人格,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zhì)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制定和實施《實踐教學指導大綱》《第二課堂活動指導大綱》及落實這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