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xiàn)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fā)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fā)生有關聯(lián)的異常變化現(xiàn)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吳江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吳江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吳江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時間 | 公元紀年 | 描述 | 資料來源 |
隋開皇二十一年/仁壽元年 | 601年 | 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唐長安元年春 | 701年 | 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后唐天成四年 | 929年 | 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北宋紹圣元年/元?九年 | 1094年 | 九月,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北宋紹圣三年 | 1096年 | 夏秋,地屢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北宋大觀元年 | 1107年 | 十月,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南宋紹興三年 | 1133年 | 八月,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南宋紹興六年 | 1136年 | 六月,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正統(tǒng)十一年 | 1446年 | 六月,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弘治十四年 | 1502年 | 十月,地震 | 康熙《蘇州府志》 |
明正德四年 | 1509年 | 夏,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正德七年 | 1512年 | 三月八日,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嘉靖四十四年 | 1565年 | 六月,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萬歷十八年 | 1590年 | 八月,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萬歷二十八年 | 1600年 | 九月二十五日戌時,地震“自西北至東南,廬舍岌動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萬歷三十二年 | 1604年 | 十一月,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萬歷三十六年 | 1608年 | 春,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天啟元年 | 1621年 | 平望地震,通安橋圮 | 道光《平望志》 |
明天啟三年 | 1623年 | 三月十三日,地震;十二月二十四日戌時,地大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崇禎二年 | 1629年 | 四月二十九日子時,地震;閏四月十二日亥時,地震;十二月十四日巳時,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明崇禎七年 | 1634年 | 三月十五日卯時,地震“有聲若雷,從西南起至東北止”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順治八年 | 1651年 | 正月二十五日夜子時,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順治十五年 | 1658年 | 八月二十二日未時,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康熙五年 | 1666年 | 十二月一日,地震;八日,地又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康熙七年 | 1668年 | 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二十二日夜,地又震;十二月十二日,地又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康熙九年 | 1670年 | 七月五日申時,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康熙十一年 | 1672年 | 八月二十一日夜,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康熙十五年 | 1677年 | 十一月二十八日卯時,地震有聲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康熙十七年 | 1678年 | 四月,地震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雍正八年 | 1731年 | 十一月二十八日戌時,地震“自北而南” | 乾隆《吳江縣志》 |
清乾隆十七年 | 1752年 | 下四月,地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乾隆二十年 | 1756年 | 十二月庚子朔,地震 | 同治《蘇州府志》 |
清乾隆二十八年 | 1763年 | 夏五月甲申,地大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乾隆二十九年 | 1764年 | 正月丁巳,地震;五月己卯,地又震 | 道光《蘇州府志》 《垂虹識小錄》 |
清乾隆三十年 | 1765年 | 正月甲寅,地震 | 《垂虹識小錄》 |
清乾隆四十七年 | 1782年 | 夏五月庚寅,地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乾隆五十七年 | 1792年 | 五月癸卯晦,地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道光十九年 | 1839年 | 九月乙卯,地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道光二十六年 | 1846年 | 六月乙丑夜,地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道光二十七年 | 1847年 | 十月,地震 | 《垂虹識小錄》 |
清咸豐二年 | 1852年 | 十一月壬子,地震 | 光緒《平望續(xù)志》 |
清咸豐三年 | 1853年 | 春三月辛亥夜,地震 |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 |
清咸豐五年 | 1855年 | 十月辛丑,地震 | 《垂虹識小錄》 |
清光緒二十一年 | 1895年 | 九月十九日,地震“有聲,自南而北” | 光緒《盛湖志補》 |
清光緒二十一年 | 1895年 | 九月二十一日戌初,地震“有聲如雷” | 光緒《黎里續(xù)志》 |
清光緒二十七年 | 1901年 | 三月十八日,地震 | 民國《吳縣志》 |
清宣統(tǒng)元年 | 1909年 | 十一月二十七日夜亥刻,地震 | 民國《吳縣志》 |
民國七年 | 1918年 | 2月12日,地震 | 《吳江》報第226號 |
民國十六年 | 1927年 | 2月3日,地震二次!吧衔12時許,由北而南,門窗格格有聲,約1分鐘。下午1時許,忽又震蕩,約10余分鐘始止” | 《吳江》報第226號 |
民國三十八年 | 1949年 | 1月14日,南黃海發(fā)生5.7級地震,本縣有震感 | 《宜興縣志》 |
1974年 | 4月28日8時29分,溧陽上興、上沛發(fā)生6級地震,本縣有強烈震感 | 《宜興縣志》 | |
1979年 | 7月9日18時57分,溧陽上興、上沛發(fā)生6級地震,本縣有強烈震感 | 《宜興縣志》 | |
1984年 | 5月21日23時37分,南黃海發(fā)生6.2級地震,本縣有震感 | 《宜興縣志》 | |
1990年 | 2月10日1時57分,太倉沙溪鎮(zhèn)印北村發(fā)生5.1級地震,本縣有震感 | 《蘇州報》 | |
2008年 |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本市有震感 | 《吳江日報》 |
二、吳江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1.地震具有突發(fā)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開始時,如果正在屋內,切勿試圖沖出房屋,這樣砸死的可能性極大。權宜之計是躲在堅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沒有堅實的家具,應站在門口,門框多少有點保護作用。應遠離窗戶,因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樓房、樹木、電線桿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盡可能遠離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為免地震時失去平衡,應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沒有空地,應該暫時在門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窯、隧道或地下通道內,因為地震產生的碎石瓦礫會填滿或堵塞出口。除非它們十分堅固,否則地道等本身也會震塌陷。
4.地震時,木結構的房子容易傾斜而致使房門打不開,這時就會眼睜睜地把命丟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門,首先打開房門是明智之舉。
5.發(fā)生大地震時,擱板上的東西及書架上的書等可能往下掉。這時,保護頭部是極其重要的。在緊急情況下可利用身邊的棉坐墊、毛毯、枕頭等物蓋住頭部,以免被砸傷。
6.即使在盛夏發(fā)生地震,*逃出房間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體容易被四處飛濺的火星、玻璃及金屬碎片傷害。因此,外出避難時要穿上盡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襪,并且要避免穿上易著火的化纖制品。
7.如在醫(yī)院住院時碰到地震,鉆進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這樣,可防止從天窗或頭頂掉下物品而砸傷。
8.地震時,不要在道路上奔跑,這時所到之處都是飛瀉而下的招牌、門窗等物品。因此,此時到危險場合最好能戴上一頂安全帽子之類的東西。
9.地震時,大橋也會震塌墜落河中,此時停車于橋上或躲避于橋下均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如在橋上遇到地震,就應迅速離開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