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7年夏天至今,全國各省市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自行組織,先后評審并公布了首次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的入選名單,一批風華正茂的中小學頂級教師站到了職稱序列的“金字塔頂”。這是在三年前少量地區(qū)試點基礎上而在全國范圍推開的,是各省市教育廳根據(jù)《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中小學職稱評審作出的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而在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還是需要各地在實操層面高度關注。
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的評定,無疑將對學校的改革和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正能量。在其過程中,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一制度,并在實際環(huán)節(jié)中注意針對潛在問題,完善制度設計和細節(jié)操作,才能夠保證這一改革的有效并釋放正能量。
中小學教師正高評審的自身特點
綜合各省市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的職稱評審,普遍側重于教學的第一線(一線教師的申報數(shù)額占總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并在程序和標準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
評審程序上,各省市一般都經(jīng)歷了嚴格篩選的多重環(huán)節(jié)。在通過個人申報、基層學校(單位)推薦、縣市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及公示后,以不足所在地區(qū)中小學教師總量千分之一的比例(有些省市的比例更高),進入省市教育廳組織的評審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學科專家的全面鑒定:首先由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科教學論教授盲審論文;然后進入面試階段,即由教學論教授、著名學科教研員或特級教師、教育學專家所組成的答辯小組,對申請人提交的教學論文和說課(或講課)內(nèi)容進行現(xiàn)場問答;最后,由省市教育廳領導、師范院校校長和院長、教學論教授專家等組成的大評委,根據(jù)申請人各方面的綜合情況來一一評議和投票表決。
在評審標準上,除了年資、學歷、年度考核等基本條件外,主要聚焦在四大方面:教書育人、課程教學、科研教研、社會影響力與業(yè)界美譽度(即學科引領作用和先進示范作用),其中公開課展示及其表現(xiàn)出來的教學理念被普遍重視。上述評審標準囊括了基礎教育的各大方面,全面而細密。
與高校同中存異,避免“格式化”
廣義上,中小學與高校的基本功能都是教書育人,傳播并弘揚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包括知識傳授、道德養(yǎng)成和思維鍛煉;但實質(zhì)上,兩者依然各有側重、同中存異。對此清晰的認識,構成中小學正高級職稱評審中觀念更新和標準制定的邏輯起點。
首先,就研究屬性而言,通常指稱的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的“研究”,主要屬于應用性和行動化的“教學研究”。其價值屬性是指向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而不是純粹的學術性,因而其研究也可以稱為“課堂研究”。如果說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偏重的是面向親身、親歷和親為的應用研究和行動研究,其方法是觀察、反思和實證;那么,大學正高級教師更加側重于“純粹理論”的“學術研究”。換言之,前者指向可操作的實踐性和推廣性,后者側重學術性、理論性和觀念化??這是兩者之間所謂“學術研究”的一道顯著的分水嶺。這樣就內(nèi)在地規(guī)定了同樣是正高級職稱之間的不同評審標準。
其次,就教學標準而言,中小學正高級教師面對啟蒙階段的少年兒童,主要教學方法是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基本教學特點是側重公共性、基礎性和可接受性,需要循循善誘地啟發(fā)。然而,大學教授則面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心智比較成熟的青年人,教學目標更是通過靈活多樣的途徑與手段傳遞若干特定學科的專門化知識和能力,以求青年學生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專業(yè)創(chuàng)造能力,在走出課程流水線后成長為創(chuàng)新思想和能力互相結合的專業(yè)化人才。這樣,在教學上對待中小學與大學正高級職稱之間的“準入要求”就不完全一樣,對前者教學的規(guī)范性、普適性和求同性遠遠大于后者,而對后者教學的異質(zhì)性、創(chuàng)新性和個人性則遠遠大于前者。
正因為中小學與大學的培育對象存在著顯著落差,故需要中小學教師高度自覺地適應學生人格成長的奠基期,藝術地引導少年兒童逐步形成健康和諧完美的人格??其中能否把握好“育人藝術”是并列于教研、教學的很有特殊內(nèi)涵的第三方面。其要義在于通過教師游刃有余地“穿針引線”,來細膩地培育新人的真善美人格,夯實其一生發(fā)展的情意根基。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形成職稱評審中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正高級教師的基本共識:同中有異、各有側重,應當謹慎避免完全套用既有標準來硬套、“格式化”中小學頂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