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車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北京171中學小升初課改調查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北京171中學小升初課改實踐回顧:
北京綜合教育改革已經(jīng)進入攻堅階段,組建九年一貫制學校被視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緩解擇校熱的重要途徑。與家長們蜂擁而至的熱情不同,一些教育界人士卻對 這種“優(yōu)質中學帶普通小學”的做法頗為擔憂:這些普通小學的畢業(yè)生未來將成為優(yōu)質中學的生源主體,如果小學的教學質量短期內得不到提高,勢必會拉低中學的 水平。
然而,陳愛玉校長并不太在意這個問題。談到青年湖小學時,她并沒有像大家以為的那樣“訴苦”,而是強調青年湖小學的師資力量不弱,其中有不少是名校畢業(yè)生。
陳愛玉的自信來自171中學這些年的教改實踐和取得的成績。
盡管陳愛玉始終認為學生的評價標準和發(fā)展通道應該多元化,但社會評價一個學校的主要依據(jù)還是高考成績,在當今中國,誰也無法繞開和回避。
171中學最讓人服氣的是教育的再造力,大批學子在校園中脫穎而出。2017年,其中考錄取分數(shù)線在老東城區(qū)(2017年7月,北京東城區(qū)和崇文區(qū)合并組 建新東城區(qū)——記者注)排在第四位,在新東城區(qū)排在第五位;2017年,這批學生創(chuàng)造出來的多項高考成績排在東城區(qū)第一,尤其是高分段學生的比例優(yōu)勢更為 顯著。
171中學最近幾年的高考成績一直持續(xù)走高,重點上線率連續(xù)3年突破99%。
陳愛玉說,今天的成績,是171中學10年教改的水到渠成,是“素質教育的土壤里開出的一朵奇葩”,更是300多名教師通過團隊合作,付出全部熱情、心血和智慧共同打造的結果。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
在老東城區(qū),171中學和二中、五中被認為是“三足鼎立”。這樣一所已經(jīng)擁有“江湖地位”的中學,其教改動力來自哪里?
“在大年級、大班級的背景下,學校教育怎么做才能有針對性,怎么才能實現(xiàn)因材施教?”10年前,陳愛玉和她的同事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171是東城規(guī)模最大的中學,每年初一和高一入學的新生有1000多人。學生人數(shù)多,層次也就多了。一般來說,重點學校為了最后的中高考成績,教學主要針對好學生,學習差的一般照顧不到,最后往往被自然淘汰。
但陳愛玉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她是陶行知先生的追隨者,認為“教育就是人變人,讓人變好的是好教育,讓人沒有改變的是偽教育,讓人變壞的是反教育”。她希望,每一個進入171的孩子都能有校園生活的一些成功體驗。
本著這樣的教育價值觀,171中學將辦學理念確定為“做有層次無淘汰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fā)光。
然而,“施教容易因材難”。如何在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把“有層次無淘汰”的理念落到實處?如何在生源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讓每一個進入171中學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
進行課程改革,成了171中學的唯一選擇。
改革,首先從課堂開始,“優(yōu)秀生更優(yōu)、普通生成優(yōu)、潛質生向優(yōu)”成為課堂改革的目標。“我最重視的核心工作是課堂,要讓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素質和能力形成的平臺。”陳愛玉說。
學案教學成為課堂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每節(jié)課上課前,學生都會拿到一份學案,上面有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問題鏈、教師精選的例題和分層作業(yè)。課堂上,教師觀 察學案的完成情況,立即就會知曉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的困難,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學案設計提倡“低端統(tǒng)一、高端開放”,滿足學生不 同學習需求。
初中部語文教師白潔說,剛從小學上來的孩子,水平能力參差不齊,如果教學依舊遵循“老師上面講、學生記筆記”的模式,必然會有一些學生跟不上。而學案上學 習目標明確,知識網(wǎng)絡清晰,能夠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使是基礎弱的學生,也能通過學案達到最基本的學習目標。這也是“有層次無淘汰”理念所要求的 “低端統(tǒng)一”——從最后一名學生出發(fā)設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