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的小故事一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fā)生了一次范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nèi)方圓數(shù)百里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fā)瘟,而且頭頭強健力壯。當?shù)貛讉老農(nóng)民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這一帶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nèi)诮鸹ǹ臃拍,那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fā)出濃郁芳香、根部發(fā)達結(jié)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
老農(nóng)們聽后,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一股帶有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后,覺得這種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fēng)寒引起胃脘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較好。后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后,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砂仁”的由來。
古代民間的小故事二
相傳,堯舜禹時期,江西雨水過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發(fā)生水災(zāi),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沒,房屋被沖倒,無家可歸。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們采用疏導(dǎo)法,疏通贛江,工程進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帶。當年夏天,因久旱無雨,天氣炎熱,工人們發(fā)昏發(fā)燒,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計其數(shù),大大地影響了工程的進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帶醫(yī)師前往工地診治仍無濟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將軍在帳蓬前來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爺捧了一把草要見伯益將軍和禹,禹命老大爺入帳,問其何事,老大爺說:“我是喂馬的馬夫,我觀察到馬群中有一些馬匹撒尿清澈明亮,飲食很好。而有一些馬匹卻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來那些飲食很好的馬經(jīng)常吃長在馬車前面的這種草。我就扯了這種草喂那些生病的馬,結(jié)果第二天這些病馬全好了。我又試著用這種草熬成水給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結(jié)果他們的病也好了!庇砗筒媛牶笫指吲d,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這種草來治病,結(jié)果患病的士兵喝了這種草熬成的水后,不到兩天就痊愈了。
因為馬匹是在馬車前面吃的這種草,所以就將這種草藥命名為“車前草”。
古代民間的小故事三
有個挖藥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xué)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有的時候,賣藥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
徒弟倒?jié)M不在乎:“行啊!”
師傅不放心地說:“不過,有一種藥,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
“什么藥?”
“無葉草。”
“怎么啦?”
“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
“記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藥。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藥不多,卻什么病都敢治。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h官問道:“你是跟誰學(xué)的?”
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名字?h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么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
師傅說:“小人無罪。”
“怎么能說你無罪?”
“關(guān)于無葉草,我清清楚楚地教過他幾句口訣!
縣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
徒弟背到:“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
縣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
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
“你用的什么藥?”
“無葉草的莖!
縣官大怒:“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fā)汗的藥,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才變得老實了。他找到師傅認了錯兒,表示痛改前非。師傅見他有了轉(zhuǎn)變,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傳授醫(y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因為這種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后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