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本是一部眾所周知的現(xiàn)代名著,由于手稿散佚,第三卷后半部一直殘缺,后來馬小彌從美國1950年代初出版的英文縮寫本回譯了后面13章,故事總算連貫,但畢竟前后篇幅懸殊,筆法不一,故事梗概只存干枝不見花葉,不免遺憾。近日東方出版中心推出了《四世同堂》完整版,裝幀設計十分精美,令人愛不釋手;再看趙武平從他發(fā)現(xiàn)的浦愛德翻譯的《四世同堂》英文全稿回譯過來的第三卷后半部,敘述簡潔明快,細節(jié)豐滿如故,語言也極力保持老舍風格,讀來頗有渾然一體之感。這確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于老舍先生,于學術界,于廣大讀者都是值得慶幸的。
《四世同堂》問世以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重新出版以來,海內外評論和研究的文章已經非常多了,我這里無須再做專業(yè)的評論,只想談點普通讀者的感想。老舍1944年初開始創(chuàng)作《四世同堂》,當時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都已轉入一個新的階段,日本侵略者的窮途末路已經顯明,大后方的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此前不久,老舍家眷歷盡千辛萬苦,從淪陷區(qū)的北平輾轉到了重慶,他們自身的凄慘經歷和對淪陷區(qū)人民屈辱痛苦生活與命運的敘述,增添了老舍對淪陷區(qū)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艱難生存的感受與理解,促使他對這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進行了痛苦反思,他創(chuàng)作《四世同堂》就是要全面記錄這一民族災難,探尋這一災難發(fā)生的深層原因,總結在這場災難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巨大的人格裂差。
小說靠人物說話!端氖劳谩肺谋局杏袃蓚對比鮮明的群體。一個是有著家國之愛、民族尊嚴和人格尊嚴的群體,包括比較守舊、甚至有點隨遇而安的祁老人,不堪受辱而死的常二爺、李四爺和祁天佑老漢,飽受摧殘、奮起反抗的老詩人錢默吟,絕不?顏世敵的中學教員祁瑞宣,逃出北平參加抗敵的祁瑞全、劉師傅,敢于痛打日本人的車夫小崔,勇于反抗、不惜死命的滿清遺少琴師小文,對敵人怒目相向的剃頭匠孫七,敢于用相聲指斥日本人的方六,還有一大批像天佑太太、瑞宣媳婦、李四媽、高第、錢太太這些樸實熱心又有愛國心和做人氣節(jié)的街頭百姓。這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與社會公認的民族精英沾不上邊,他們只是北平城里為一家一戶、一衣一飯而忙碌的平民,也許還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牽掛著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北平。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熟稔鄰長里短,懂得尊長愛幼,古樸厚道,有著樸素的家園之愛,有著做人的尊嚴,他們遭逢世變,面對國土淪陷,雖一時不能慷慨赴義,甚至不得不委曲求全,但他們沒有喪失自己的底線,他們不屈從侵略者的淫威,一旦尊嚴受到威脅、踐踏,他們寧死不屈,甚至奮起反抗。他們遭受的痛苦和犧牲,他們流淌的鮮血和眼淚,他們忍受的鞭打與饑寒,見證著民族的屈辱和苦難,也顯示出民族的生存與尊嚴。對這個群體,作家懷著無比的痛惜和敬愛之情,書寫他們的命運和傷悲,書寫自己的家國故園之愛、人民之思、同胞之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四世同堂》是一部建構我們民族精神與民族記憶的力作。
另一個則是完全喪失人格尊嚴和氣節(jié)的漢奸群體,他們沒有國家觀念,沒有民族意識,更不知氣節(jié)為何物,他們只知道“利益”。這個群體包括毫無廉恥、利欲熏心的大赤包,見縫插針、丑態(tài)百出的退職官員寇曉荷,認賊作父的文人藍東陽,惡俗蠢婦胖菊子,好逸惡勞的良家子弟祁瑞豐,誤入歧途的少女招弟,流氓李東山,騙子高亦陀,失節(jié)附敵的牛教授,投靠侵略者的陳野球等等。他們心中早就喪失了國家民族,只有一己的利益和得失,他們不會在國家危機面前承擔自身的責任,更不會作出自己的奉獻與犧牲,而是盡可能地趨吉避害,尋找一切可以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為了抓住這個機會,他們極力攀附新的主子,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搖尾乞憐,對自己的同胞卻兇狠狡詐。他們?yōu)榱擞懙萌湛艿臍g心,費盡心思,丑態(tài)百出,在他們身上,讀者看到的是道德、良心與人格的淪喪與卑污,是人性中惡的爆發(fā)與蒸騰,然而,具有戲劇性的是,他們終沒有成為侵略者的自己人,他們多在被利用之后又像抹布一樣被無情地拋棄,甚至被消滅。
老舍展開如此復雜斑斕的時代畫卷和人格畫卷,是要展開他的觀察和反思,為正義的群體尋找到文化的根基與歷史的源流并試圖弘揚這個偉大的傳統(tǒng),從變節(jié)者身上發(fā)現(xiàn)文化的垃圾與人性的破壞性質素并試圖像清道夫一樣予以清除。然而,懷有素潔理想的老舍面對現(xiàn)實卻不無困惑:為什么以氣節(jié)相尚的古老民族,還是出現(xiàn)了那么多鮮廉寡恥、卑躬屈膝的漢奸?為什么那么富有人情之美的禮儀之邦,竟然產生了那么多自私自利、兇狠無情的敗類?老舍的文本沒有予以清晰的回應,也許他知道這正是人性的復雜,也是文化的復雜,尤其是在巨大災難或誘惑的拷問面前,在生死一瞬之間,沒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沒有堅實的人格支撐,沒有深重的氣節(jié)熏染,那些埋藏在各種角落的卑劣性都會野蠻生長。從這個意義看,《四世同堂》又是一部民族自我反思與批判的力作。
《四世同堂》讓我們看到了民族與人格的大拷問,其呈現(xiàn)的是外敵入侵、家園淪陷這一非常時代里的真實,其實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真實。在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始終流貫著為家國尊嚴而抗爭的精神主脈,始終在培育和弘揚這樣的精神主脈,一代一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