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勝利閉幕。回顧黨的歷史,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都曾留學海外。本版以黨的十九大為契機,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探討留學與時代使命。??編者
中國社會近現(xiàn)代發(fā)展史,是一部留學人員報國史、強國史。一百多年來,數(shù)以百萬計學有所成的留學人員,用留學期間掌握的知識、科技、管理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現(xiàn)代化進程。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一代又一代留學人員滿腔熱情地懷揣愛國報國志向,踐行興國強國的偉大夢想,留學報國已經成為流淌在他們血液里的神圣使命和理想信念。
幼童留學:
打開了放眼看世界的窗口
1847年1月初,容閎、黃寬和黃勝三人一道隨布朗牧師赴美留學,堪稱我國近代留學始端。后來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革新派的支持下,容閎又竭力推動和促成了近代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教育??幼童留美。
從1872年開始,清政府每年派30名10?16歲的幼童到美國進行為期15年的公費學習,連續(xù)四年共派出120人,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fā),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學成回國后,活躍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金融、學術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知名人物,優(yōu)秀代表包括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山東大學首任校長唐紹儀等。他們帶回了嶄新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在傳播科技、學術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幼童留學計劃,可謂打開了中國近代留學的大門,更打開了國人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
留學救國:
救亡圖存的中堅骨干力量
20世紀初的中國,列強侵凌,國弱民貧。眾多仁人志士為了挽救國家民族危亡,多方探求救國救民、富國強兵道路,后來紛紛把目光投向海外,遠赴重洋,出現(xiàn)了留學日本、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留學歐洲勤工儉學、留學蘇俄的熱潮。
其間,海外中國留學生學習重點從早期的實用技術,進而涉獵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內的政治、科學、文化等方面。留學人員胸懷“留學救國”遠大理想,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用學到的新思想、新理論、新知識指導投身革命斗爭和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實踐,涌現(xiàn)出孫中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蔡元培、周培源、竺可楨等革命領袖和近代科技、教育、文化事業(yè)的奠基人。留學期間,隨著世界各地興起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人逐步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
“寧做獨立國的平民,不做亡國奴的博士!”“九?一八”事變,標志著艱苦卓絕并持續(xù)14年之久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國難當頭,海外留學生深感國土淪喪的屈辱,紛紛中斷學業(yè)歸國,數(shù)千名留日學生更是選擇集體輟學歸國,掀起了近現(xiàn)代留學史上規(guī)?涨暗幕貒顺。留學生不僅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貢獻智慧和力量,更貢獻出了青春、汗水、鮮血乃至寶貴而年輕的生命。
留學報國:
國家百廢待興的中流砥柱
新中國建立前后,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深謀遠慮,以高超的智慧爭取了滯留海外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著名學者和留學人員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新中國建設事業(yè)貢獻才智。
同時,獨立自主、朝氣蓬勃的新中國,猶如一塊磁力強大的磁鐵石,吸引著海外的熱血青年學子,絡繹不絕地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獻技。以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朱光亞、周培源、蘇步青、楊承宗、羅祖道、程開甲、王大珩、陳能寬等一大批留學歸國精英為代表的大批專家學者,帶回了海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祖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奠基人和領導者,成為新中國社會發(fā)展與國力提升的棟梁,為振興和發(fā)展新中國的教育、科技、國防、文化等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堪稱新中國的無價之寶。尤其是為“兩彈一星”事業(yè)做出突出貢獻的23名科技專家,包括鄧稼先、錢學森、朱光亞等在內的21名為留學歸國人員。
新中國建立之初,擺在黨和*面前的是一個遭受多年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一窮二白、滿目瘡痍的現(xiàn)實局面,恢復建設發(fā)展國民經濟是一道嚴峻而現(xiàn)實的門檻。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向蘇聯(lián)和東歐*派出大批留學生,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管理經驗。為此,黨和國家設立了由聶榮臻、李富春、陸定一組成的留學生領導小組,每年的選派人數(shù)、專業(yè)都由周總理親自審批。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政府派出的1.8萬多名留學生,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學成后全部如期回國。
留學強國:
國家建設事業(yè)的精英骨干
當新中國進入*新時期,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文明成果,成為國家加快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鄧小平批示,要擴大派遣出國留學人員規(guī)模,“要成千成萬名地派”“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學人員共50人赴美,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后我國學子赴海外留學的新高潮。海外留學不僅滿足了廣大青年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更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急需人才,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增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了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留學工作承擔的使命更為重大。*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明確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fā)揮作用”的新時期十六字留學工作方針。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留學工作會議。
統(tǒng)計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shù)達265.11萬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81%、中國工程院院士的54%、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的72%均為留學回國人員;在載人航天工程、高溫超導等重大項目和高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中,留學回國人員做出了重大貢獻。其間,涌現(xiàn)出黃大年、施一公、饒毅等一大批在當今國際學術領域富有廣泛影響力的知名人物。
如今,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新一代的留學人員也正在朝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昂首闊步,奮勇直前,接過前輩們傳承下來的“留學報國”這一神圣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注入不竭動力和活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譜寫出更加激昂的時代樂章。
(作者系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本文系《吉林省高校留學歸國人才事業(yè)發(fā)展影響要因研究(JJKH20170889SK)》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