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聽力醫(yī)學發(fā)展基金會于2017年3月在北京啟動,其活動宗旨為“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聽障兒童出行安全的關注,減少因聽力障礙造成的兒童交通意外傷害”。工作人員稱,已向全國10000名兒童送出“橙色書包”。然而,“橙色書包”卻在部分網友及兒童權益保護專家那里受到質疑。他們認為,這樣會讓聽障兒童受到區(qū)別對待,從而造成其心理負擔,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9月20日成都商報)
聽障兒童在出行中遭遇的困難與障礙,正常人難以感同身受。加之,長期以來,由于聽力障礙對兒童成長帶來的影響等科學知識普及有限,進而導致公眾在關愛聽障兒童方面重視不夠,行動遲緩,故而使得聽障兒童出行的危險性毫無減弱趨勢。
基于“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聽障兒童出行安全的關注,減少因聽力障礙造成的兒童交通意外傷害”這樣的美好愿景,相關基金組織開展了以“橙色書包”為標記的公益活動。醒目的標記能時刻提醒路人、司機禮讓聽障兒童,給予聽障兒童更多的耐心、包容與關愛,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聽障兒童的交通意外傷害,保障他們的出行安全。
從科普的角度看,“橙色書包”無疑是最簡便易行的喚起公眾對聽障兒童關注的辦法;從安全出行的角度看,“橙色書包”標記的存在無疑會大大降低因聽力障礙造成的兒童交通意外傷害。然而,如此做法除遭到兒童權益保護者的質疑外,部分聽障兒童及家長也表現(xiàn)出反感,甚至抵制。這些質疑、批評以及抵制,無一例外地指向了“橙色書包”對聽障兒童的“標簽化”。
好心為什么辦不成好事?究其根源,在于關愛的具體方式欠妥。作為聽障兒童及其家長,身體殘疾已經讓他們很受傷害,如果身體缺陷再被人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這得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橙色書包”無疑是對聽障兒童及其家長的第二次“精神傷害”。其實,要想讓全社會參與到關愛聽障兒童的隊伍中來,最根本的辦法莫過于通過多種媒介大力科普聽障給兒童帶來的困難與危害,讓公眾明白且掌握這些科學知識并內化到自己的日常行動中來。
生命當然是最重要的,所有兒童的安全出行都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然而,在兒童成長的道路上,患有聽障的這些殘疾兒童,他們也希望與正常人一樣,擁有獨立人格與個人尊嚴。捍衛(wèi)他們的隱私,讓他們無差別地融入到人群之中,或許才是最好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