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課題:有燒不著的紙嗎
課時:1課時
授課人: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入課題:
俗話說:“紙里包不住火”,是用來比喻真相不容易掩蓋。而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紙是一種很容易燃燒的東西,一旦遇上火,就會很快化為灰燼。
有一種防火紙,性能很奇特,你把它放在火上烤,也不會燃燒,只是慢慢焦化。還有一種耐火紙板,把它蓋在熊熊燃燒著的火爐上,用手去摸紙面,不會燙手,如果在它上面擱一壺水,燒半天水也不開。這種既能耐火,又能隔熱,還能夠阻燃的紙,叫耐火或隔熱紙板。
探究:這種紙和紙板與普通紙有什么不同呢?
師生探究,分析:
通紙是用木材或植物纖維為原料制成的,這些天然纖維都是有機物,很容易燃燒。而耐火紙是用石棉或玻璃纖維等無機物制成的,玻璃纖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會燃燒。隔熱紙板是用硅酸鋁和氧化鋯纖維制造的,這些纖維熔點很高,火也燒不著它。它們的導熱系數(shù)都比較小,仿佛和熱沒有緣分似的。
一般說來,用100%玻璃纖維制成的紙,能耐500~700℃高溫;用硅酸鋁纖維做的紙能耐1200~1300℃高溫,而氧化鋯纖維則可耐高達2500℃的高溫!
隨著現(xiàn)代航天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把這種耐火紙用到火箭、人造衛(wèi)星和宇宙飛船上,作為多層隔熱系統(tǒng)中隔絕熱源和防止起燃的材料。另外,用磷酸鹽或有機鹵素化合物作阻燃劑,把普通的紙和紙板在阻燃劑溶液中浸漬,然后烘干,也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如用聚磷酸芳酯防火劑處理的紙,當它燃燒時,磷酸鹽遇到火即構(gòu)成一層玻璃體,紙就燒不起來,只會在燃燒中生成焦化無機物。
人們用溴化物來處理耐火紙,燃燒時,會產(chǎn)生一種阻止燃燒的氣體,它使纖維和氧不能接觸,紙也就燃燒不起來了。這種經(jīng)過防火處理的紙,用于房屋糊墻,電氣工業(yè),能起到隔熱和防火的作用。
普通的書寫紙,經(jīng)過防火處理,用來印刷需要保存的文件,萬一失火,只要文件不與火焰接觸,即使裝文件的鐵殼箱置于高溫中,也不致立即焚毀,這種文件防火紙,是應特殊需要而生產(chǎn)的。
(二):
課題:烏拉特前旗大氣污染調(diào)查及防治推薦
課時:1課時
授課人:
目的:期望透過此次監(jiān)測調(diào)查活動能給人們以啟迪,從而使人人能以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實施過程
1、記錄烏拉山鎮(zhèn)一周內(nèi)的空氣質(zhì)量日報。
2、繪制以日期為橫坐標、污染指數(shù)為縱坐標的圖象。
3、尋找首要污染物及原因。
4、提出推薦。
三、研究結(jié)果
1、開發(fā)及推廣先進的燃燒技術(shù)和消煙除塵技術(shù)。
2、實施資源綜合利用。
3、實施環(huán)境綜合整治如植樹造林,增強大氣污染防治潛力。
(三):
《風箏的學問》
---研究性學習教學設(shè)計
【教材與學情分析】
春天,草長鶯飛,正是放風箏的好時機。在休息日,我們常?吹揭恍├先、青年在廣場上放風箏,唯獨缺少放風箏的孩子們;叵胱约旱男r候,放風箏的是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呀!在當下的素質(zhì)教育中,孩子們在校時間不超過六小時,作業(yè)也有了明確的時間限制,就應說是有了充足的“玩”的時間阿,可為什么在操場上、花園里、廣場中,還是見不到他們的影子呢?這一切激起了我們師生想開展以“風箏”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目的是讓我們?nèi)チ私庵袊陌l(fā)明之一、中國民俗之一??風箏。透過了解風箏的起源與發(fā)展、風箏的種類、風箏的制作技巧(能夠自己制作風箏)、最后放飛風箏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體味放飛風箏所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本活動不僅僅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收集與整理潛力、表達潛力,動手操作、制作潛力和實踐潛力。因此,本次活動的
認知目標:了解風箏的相關(guān)知識,學習風箏的制作。
潛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收集信息的潛力,表達潛力,動手操作、制作潛力和實踐潛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民間藝術(shù)的熱愛。在活動中設(shè)立風箏的制作和放飛的技巧為活動難點。實地采訪、掌握
放風箏的技巧為活動重點。
【教法與學法】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shè)的,以學生自主選取、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的非學科性課程。它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生活卻給了它最大的發(fā)展空間。每次活動的資料最大限度地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因此我們在活動的開始就要把活動的“策劃權(quán)”下放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關(guān)注那些自己所關(guān)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去研究那些貼近自己生活的問題。由此,我們師生共同商榷,確定了活動原則:師生共同實踐,小組共同探究,自主獨立思考、感悟,然后不同形式的匯報,給學生最大的發(fā)展、展示空間。它的主旨就就應是“實踐”,要“動”起來。從開題定課、資料查尋、認識風箏、請教能人、設(shè)計創(chuàng)造、制作風箏、放飛風箏等系列活動,所有的孩子人人動手、動腦參與。小小風箏大學問,如何獨立查閱、收集、整理資料,如何合作創(chuàng)造、制作,如何請教,如何總結(jié)孩子們會在不斷的反思與總結(jié)中長大,在不斷的交流和碰撞中打磨著自己的意志,充實著自己的大腦,豐富著自己的學識,增長著自己的見識,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是整個絢麗多姿的春天。
【教學程序設(shè)計】
本次活動分四課時完成,課前的各種準備及每一課時均有教師的指導。
第一課時:制定活動方案
一、激趣開題
1、播放《三月三》。認真傾聽,談感受。
2、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里你喜歡放風箏嗎?為什么?(生談放風箏的好處)
3、師小結(jié),提出問題:我們也來自己研究研究風箏?板書課題:《風箏》
4、你們想研究風箏哪方面的知識呢?
(1)請學生說自己對風箏感興趣的方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題的意識、探究課題的潛力。
(2)學生分組。小組討論所要研究的資料,確定研究課題。
二、定題分組
1、確定的課題:《風箏的起源》、《風箏的樣式》、《風箏的制作》、《風箏的放飛技巧》
2、制定活動方案
(1)針對小組選定課題確定人員分工。
(2)確定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如:實地考察、采訪
(3)將收集到的資料制作成電子文件夾、演示文稿等。
3、小組活動確定后,師展示上網(wǎng)收集資料的過程,然后分組試行。第二課時:收集圖文資料,制作演示文稿〖微機室〗
各組組員在組長的帶領(lǐng)下在微機室里上網(wǎng)收集各自需要的圖文資料;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資料夾,教師巡視,隨時指導;最后匯總到老師那里,師生共同欣賞。
課下完成“自己的體會與收獲”。
三課時:風箏的制作第與放飛〖勞動課〗
一、學習簡易風箏的制作方法,降低難度。
二、欣賞學生收集到的各種秀麗的風箏。
1、小組討論確定風箏樣式及人員分工。
2、與勞動老師合作,師生制作風箏。
在制作中,要求各組同學相互合作。調(diào)查風箏樣式小組的同學來指導各組風箏的樣式設(shè)計。調(diào)查風箏制作小組的同學充當“技術(shù)員”、“小指導老師”來指導各組制作中遇到的難題。
在制作中,要求學生注意風箏的平衡、樣式、花色的處理。
三、由放飛組的同學提示、演示放飛技巧。
四、課下放飛自己的風箏,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四課時:交流、總結(jié)前三課時的所思、所得
一、交流感受
運用多種方式說說自己在收集資料、制作、放飛風箏時的體會、感受和對他人的推薦。
二、延伸
本次活動中,我們重點了解了風箏的起源、種類、并且制作、放飛了風箏。相信大家的收獲頗豐、情緒更是愉悅。其實,風箏只是我們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相信大家在了解風箏時對中國的其他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也有了興趣。給大家?guī)Ыo幾個網(wǎng)址,有興趣的同學課下能夠繼續(x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