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湖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shù)據(jù),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湖北招生錄取數(shù)據(jù)顯示,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分數(shù)在200至308分,位次為182456至82582位次區(qū)間內(nèi),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00至308區(qū)間才能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一、湖北考多少分能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1、2022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37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2582名;
2、2021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35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4588名;
3、2021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38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7530名;
4、2022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3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2456名;
5、2022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36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6781名;
6、2021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3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6185名;
7、2020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6055名;
8、2020年湖北考生上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8798名;
二、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湖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shù)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湖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 | 326 | 103615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專科 | 370 | 82582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專科 | 308 | 182456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 | 362 | 156781 | 省政府 |
2、2021年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湖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 | 356 | 114588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 | 387 | 97530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 | 200 | 146811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 | 312 | 136185 | 省政府 |
3、2020年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湖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專科 | 310 | 156055 | 省政府 |
2020 | 湖北 | 文科 | - | ? | 308 | 88798 | 省政府 |
高考征集志愿填報時間
征集志愿時間為每一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之后,大家要時時關注考試院最新動態(tài),因為征集志愿填報時間一般在半天至一天左右。征集志愿是指對于第一批至最后一批第一志愿錄不滿額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公布院校招生缺額的計劃。
征集志愿一般有3次機會,分別是第一批本科征集志愿、第二批本科征集志愿和高職征集志愿,對于在一次征集志愿后仍未達到招生計劃的院校要另當別論,院校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的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即未達到招生計劃的院校進行缺額計劃招生,為落選的考生提供了二次填報該批次志愿的機會,考生一定要把握住機會。此外,部分缺額計劃較多的批次可能進行二次征集志愿,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具體時間大家要密切關注官方教育網(wǎng)站發(fā)布的消息。
中國最好100所大學排行榜
名次 | 學校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1 | 北京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2 | 清華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3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4 | 復旦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5 | 中國人民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5 | 浙江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7 | 上海交通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8 | 南京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9 | 武漢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0 | 中山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1 | 吉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2 | 華中科技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3 | 天津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4 | 四川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5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16 | 南開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7 | 北京師范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8 | 西安交通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9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20 | 中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0 | 山東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2 | 廈門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3 | 同濟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4 | 東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6 | 東北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7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8 | 華東師范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9 | 北京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0 | 華南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1 | 大連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2 | 湖南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3 | 重慶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4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35 | 蘭州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6 | 華中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7 | 電子科技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38 | 西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9 | 河海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40 | 武漢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1 | 西南交通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2 | 北京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3 |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4 | 北京交通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5 | 西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6 | 鄭州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7 |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8 | 華東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9 | 蘇州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0 | 南京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1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2 | 東北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3 | 南京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4 | 中國海洋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5 |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6 |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8 | 北京郵電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9 | 湖南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9 | 上海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1 | 暨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2 | 合肥工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3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4 | 南昌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5 | 陜西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6 | 華南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7 | 昆明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8 | 東華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9 |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0 | 云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1 |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2 |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3 | 福州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4 | 中國礦業(yè)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4 | 中國政法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6 | 江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7 | 北京化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8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9 |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80 | 燕山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81 | 河南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2 | 寧波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首都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福建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5 | 浙江工業(yè)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6 | 深圳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7 | 浙江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8 | 江蘇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廣西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上海理工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1 | 長安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北京工業(yè)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4 | 揚州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5 |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96 | 天津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7 | 山西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8 | 齊魯工業(yè)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8 | 中央民族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100 | 太原理工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00 | 河北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00 |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三、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簡稱""長江工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屬的公辦全日制高職院校,是全國水利職業(yè)教育示范院校、全國優(yōu)質(zhì)水利高職院校、水利行業(yè)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基地、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培訓中心、長江水利人才培養(yǎng)基地共建單位、湖北省“雙高計劃”建設院校。 學校前身是長江工程大學。長江工程大學是在毛主席、周總理親切關懷下,于1959年成立的一所本科高校,首任校長是時任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委員會前身)主任、被毛主席稱為“長江王”的林一山。林一山提出“萬里長江是課堂”,開創(chuàng)了水利人才乃至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新路徑。至1972年停辦,長江工程大學共培養(yǎng)了500多名畢業(yè)生,其中108人參加三峽工程建設。 為滿足長江水利水電建設需要,1974年11月,學校從武漢市搬遷到赤壁市恢復建校,定名長江水利水電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專。1982年3月,成立了長江職工大學,與長江水利水電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兩個層次、統(tǒng)一管理”的組織體制。長江職工大學是當時湖北成立最早的成人高校之一。2003年,學校改制更名為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2004年,學校由水利部劃轉(zhuǎn)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學校整體回遷武漢辦學。2009年丹江口職工大學進入,2021年湖北工業(yè)經(jīng)濟學校進入,形成了文化大道主校區(qū)、長江新城校區(qū)“一校兩區(qū)”辦學格局。 學校以黨建引領事業(yè)發(fā)展,深入實施“強基固本”工程、“朋輩幫扶”行動,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fā)揮,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湖北教育簡報》對我校推進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經(jīng)驗進行了推介。現(xiàn)有全國高校黨建樣板支部2個、全省抗疫工作先進個人1人、全省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1人、全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1人,全省高校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1人、全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1個,1人獲“湖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學校獲省委省政府表彰,學校連續(xù)2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優(yōu)勝單位。 “三全育人”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將62年光榮校史作為重要育人資源,打造了“思源”道德大講堂、“中國系列”特色思政課《故事長江》、“長江韻”水文化節(jié)等思政工作品牌,“五特”校園文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獲評教育部職業(yè)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學校,初步形成了以辦學精神、大賽精神為主要內(nèi)容的長江工院人精神譜系。全國優(yōu)秀志愿者、大學生自強之星、湖北省“孝德青年”、“長江學子”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人物等先進典型接續(xù)涌現(xiàn),形成了獨特的先進典型“群星現(xiàn)象”。兩項成果獲評全國水利院校德育教育優(yōu)秀成果,兩次獲評全國“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優(yōu)秀單位。 學校堅持“根植水利、立足湖北、對接產(chǎn)業(yè)、服務社會”的服務面向,不斷深化與行業(yè)企業(yè)合作,與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簽訂了支持合作協(xié)議,以工匠精神引領人才培養(yǎng),大力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師生在各級教學能力大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文藝體育比賽中斬金奪銀、捷報頻傳,獲獎300余項,2021年首次登上了中國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全國職業(yè)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國賽”領獎臺,學校以優(yōu)秀成績通過內(nèi)部質(zhì)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省級復核。與300多家用人單位建立了穩(wěn)定供需關系,畢業(yè)生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yè)率保持在95%以上,穩(wěn)居湖北省、全國水利高職院校前列。 進入“十四五”,學校正在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忠誠質(zhì)樸、擔當進取、甘于奉獻”的辦學精神,深入實施“三步奮進、重回高點、再辦本科”的新“三步走”戰(zhàn)略,為將學校建成省內(nèi)領先、行業(yè)一流、社會知名的特色高水平職業(yè)技術大學而努力奮斗。〝(shù)據(jù)更新至2022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