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湖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shù)據(jù),中國傳媒大學在湖北招生錄取數(shù)據(jù)顯示,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的分數(shù)在567至600分,位次為20643至1346位次區(qū)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67至600區(qū)間才能上中國傳媒大學。
一、湖北考多少分能上中國傳媒大學
1、2022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8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77名;
2、2021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專項):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61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32名;
3、2021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62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27名;
4、2022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7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293名;
5、2021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專項):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60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971名;
6、2020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專項):理科最低分需要59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207名;
7、2020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專項):文科最低分需要5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52名;
8、2020年湖北考生上中國傳媒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6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46名;
二、中國傳媒大學在湖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shù)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中國傳媒大學在湖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85 | 2577 | 教育部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94 | 1769 | 教育部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67 | 20643 | 教育部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72 | 18293 | 教育部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89 | 11482 | 教育部 |
2、2021年中國傳媒大學在湖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614 | 2132 | 教育部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622 | 1427 | 教育部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601 | 15971 | 教育部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617 | 10212 | 教育部 |
3、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在湖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本一 | - | - | 教育部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本一 | 599 | 16207 | 教育部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本一 | 617 | 9962 | 教育部 |
2020 | 湖北 | 文科 | - | 本一 | - | - | 教育部 |
2020 | 湖北 | 文科 | - | 本一 | 597 | 1552 | 教育部 |
2020 | 湖北 | 文科 | - | 本一 | 600 | 1346 | 教育部 |
軍校體檢什么時候開始
以學校的通知為準。
軍校體檢是在高考后,畢竟只有高考成績出來了,各院校才開始招生,由于軍校多是提前批次,所以高考結束之后有一次體檢面向報考了提前批次志愿并且達到學校提檔線的考生,內容還包含政治審查、面試等環(huán)節(jié)。
如果這個沒通過,你將失去提前批次志愿錄取機會,但不影響其他批次志愿錄取。入校之后還有一次復檢,檢查比較全面和嚴格,如果復檢沒過,按退學處理,只能復讀。
對于軍校體檢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問題,當下并沒有準確的答案,一般來講高考軍校體檢以《軍隊院校招收學員體格檢查標準》為標準。軍校體檢日期并無規(guī)定,以報考院校的通知為準。凡報考軍隊院校的考生,除參加全國高考外,還必須參加軍隊院校組織的面試檢測。
面試檢測主要是檢查考生的外貌、體型、報考的動機等。檢驗考生的反應能力、心理素質、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看其是否符合所報考專業(yè)的要求。凡未參加面試檢測的考生,均不能被軍隊院校錄取。檢測工作一般由招生院校具體實施。
高考志愿提前批院校組成
1.藝術類院校(專業(yè))。例如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交通大學藝術類專業(yè)等。
2.軍事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例如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武警部隊工程學院、中國刑警學院等,這些學校僅從名稱就可以辨別。
3.體育類院校(專業(yè))。例如北京體育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yè)。
4.國防生。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等很多高校都招收國防生。
5.小語種專業(y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部分高校的小語種專業(yè)放在提前批次招生。
6.幾所特殊隸屬關系的院校。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等。
7.部分院校的航海類專業(yè)。如: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集美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8.極個別師范類院校的部分專業(yè)。如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
9.兩所港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三、中國傳媒大學最新介紹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 學校坐落于北京古運河畔,地處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間,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占地面積46.3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3.88萬平方米。 辦學67年來,學校秉承“立德、敬業(yè)、博學、競先”的校訓,以培養(yǎng)“弘道崇德、經(jīng)世致用”的傳媒人為己任,培養(yǎng)了大量黨和國家所需、能夠應對未來媒體挑戰(zhàn)、馳騁于國際舞臺的優(yōu)秀傳媒人才,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yè)以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 進入新時代,學校黨委勵精圖治,以系統(tǒng)化思維改革創(chuàng)新,以全新理念對學校進行戰(zhàn)略性綜合布局,統(tǒng)籌推進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學校面貌、師生風貌煥然一新。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內涵發(fā)展、特色辦學,以管理質量、教育質量、工程質量“三質量”提升為統(tǒng)領,秉持“上手快、筋骨壯、后勁足”的中傳特色育人模式,傳承弘揚“忠誠、自信、包容、競先”的中傳文化基因,實施“五個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師資、一流課程、一流教材、一流畢業(yè)生)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學校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強化信息傳播領域“小綜合”的學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發(fā)展之路,構建以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信息與通信工程為龍頭,設計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為支撐,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文化產(chǎn)業(yè)、藝術與科學等交叉學科為重點的多學科融合滲透、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 學校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動畫、數(shù)字媒體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F(xiàn)有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國家“一流學科”,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文化產(chǎn)業(yè)2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動畫學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1個專業(yè)碩士類別,84個本科專業(yè)。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組織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被評為A+學科,藝術學理論被評為A-學科。 學校設有21個教學科研單位(新聞學院、電視學院、傳播研究院、戲劇影視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與數(shù)字藝術學院、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與網(wǎng)絡空間安全學院、數(shù)據(jù)科學與智能媒體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體育部、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廣告學院、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海南國際學院、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以及繼續(xù)教育學院(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傳媒教育學院、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等直屬單位,F(xiàn)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專科生100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學,F(xiàn)有教職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371人,副高級職稱616人,專任教師(含科研人員)1202人。學校擁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教授、專家和學者,110余人次入選國家和北京市各類重要人才項目,20余人次榮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國家級和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3人現(xiàn)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學校設立資深教授、白楊學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支持中青年學術骨干脫穎而出;聘請眾多大師、名家和學者擔任名譽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日益提升。 學校是國家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zhèn),科研資源豐富、實力雄厚,F(xiàn)有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傳播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播電視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視聽技術與智能控制系統(tǒng)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北京市*新時代**思想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基地、首都傳媒經(jīng)濟研究基地、數(shù)字動畫技術研究與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13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數(shù)字媒體工程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體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媒體融合與視聽傳播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3個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以及國際中文教育傳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傳研究中心、國家廣告研究院等12個其他高級別科研平臺和雄安新區(qū)發(fā)展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院、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研究院等32個校級科研機構。 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系,建有大數(shù)據(jù)中心。校園高速移動網(wǎng)絡、數(shù)字有線綜合業(yè)務網(wǎng)、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wǎng)、現(xiàn)代遠程教育網(wǎng)等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館、實驗室、融媒體中心等卓越傳媒人才培養(yǎng)所需的實踐實驗教學平臺,裝備精良、功能完善;圖書館形成了信息傳播學科文獻內容豐富,紙質、電子、網(wǎng)絡形式多樣的館藏體系。 學校擁有《現(xiàn)代傳播》《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兩本CSSCI來源刊物、ESCI英文學術期刊GlobalMediaandChina以及《媒體融合與傳播》《藝術傳播研究》《媒介》等學術刊物;聯(lián)合主辦《當代電影》《現(xiàn)代出版》《中國電視》三本CSSCI來源刊物,以及記錄中國廣播電視行業(yè)發(fā)展的《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為學!半p一流”建設和科研進步提供強有力的平臺支撐。 學校與200多所國外知名大學、科研與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學校發(fā)起成立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lián)盟”,建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由我校主辦的亞洲傳媒論壇、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中國傳播論壇等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際傳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臺。 面向未來,學校正牢牢把握時代發(fā)展大勢、高等教育發(fā)展大勢,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守正創(chuàng)新、擔當作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世界一流為目標,瞄準“智能傳媒”和“國際一流”兩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傳媒教育,以率先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傳媒教育向智能傳媒教育的轉型跨越,贏得智能傳媒教育主動權和主導權,引領推動新文科建設,早日實現(xiàn)建成*世界一流傳媒大學的奮斗目標! (數(shù)據(jù)截止到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