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四川傳媒學院在廣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東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的分數在507至527分,位次為112107至31528位次區(qū)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07至527區(qū)間才能上四川傳媒學院。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四川傳媒學院
1、2021年廣東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0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690名;
2、2021年廣東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歷史(歷史+思想政治)最低分需要5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528名;
3、2021年廣東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2107名;
4、2021年廣東考生上四川傳媒學院:物理(物理+思想政治)最低分需要5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7344名;
二、四川傳媒學院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1年四川傳媒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07 | 44690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527 | 31528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16 | 112107 | 省教育廳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思想政治 | 本科 | 527 | 97344 | 省教育廳 |
高考成績和排名哪個重要
分數是排名的基礎,沒有好的分數,排名也不會靠前的,但如果考生的成績普遍高,你就是考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也不定能進入好的大學。
沒有什么比分數更重要的
對于參加高考的考生來說,我認為沒有什么比分數更重要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在取得可喜的理想成績之后才能去看排名。如果說成績是高考載體的話,排名只不過是佐證成績的形式而已。比如說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后,家長和考生首先查詢的是成績。如果成績好,才能想起查詢排名,否則查詢排名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分數是基礎,在分數的基礎上看排名
沒有一定的分數,達不到分數線不說,過不了提檔分數線,什么都是白扯。達到一定的分數后,就要看排名了。
說白了,還是分數的排名。所以,還是分數重要,分數才是命根子。沒有好分數,哪來的排名的資格。
高考470分左右能上公辦本科嗎
高考470分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能上公辦本科,而且能選擇的公辦本科大學還是很多的。
錄取分數在470分左右的公辦大學部分名單:
學校名稱 | 辦學層次 | 最低分數線 | 辦學性質 |
新疆政法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山西能源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萍鄉(xiāng)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濰坊醫(yī)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寶雞文理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伊犁師范大學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贛南醫(yī)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長治醫(yī)學院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北京聯合大學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貴州民族大學 | 二本 | 469分 | 公辦院校 |
菏澤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湖南理工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懷化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荊楚理工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綿陽師范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沈陽化工大學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天津農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昭通學院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沈陽藥科大學 | 二本 | 470分 | 公辦院校 |
三、四川傳媒學院最新介紹
四川傳媒學院始建于1997年,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原為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2001年開始舉辦普通本科教育。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獨立設置的綜合類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辦學思路 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辦學方向,堅持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公益性辦學原則,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行業(yè)性辦學定位,秉承“博學篤行、德藝雙馨”校訓,踐行“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一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理念和“完善體制、創(chuàng)新機制、穩(wěn)定規(guī)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保證質量、辦出特色”的辦學思路,立足“媒體融合”、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主動對接、服務傳媒行業(yè)和地方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需求,致力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適應傳媒行業(y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辦學條件 學校有2個本地校區(qū)(郫都、蒲江),1個異地校區(qū)(閬中),其中:蒲江和閬中校區(qū)為學生實習實訓校區(qū)。校園總面積2397.95畝,建筑面積82.74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02億元,校園網萬兆主干、千兆到桌面,無線全覆蓋。學校圖書館建筑面積2.36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203.08萬冊。學校另建有“四川省圖書館傳媒學院分館”,館藏紙質圖書18萬冊,數據庫78個。學校擁有4K超高清電視轉播車、箱式轉播系統(tǒng)、2000多臺3D/4K高清攝影攝像設備和高端數字攝影機、3000多臺后期編輯設備和圖形工作站、大型錄音棚、大型攝影棚、藝體中心等。 師資隊伍 學,F有17個教學單位,自有專任教師1081人。有2018-2022屆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四川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人。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四川省民辦高校教學名師4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科技委委員1人,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軍人才1人和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3人。 學科專業(yè) 學校開設了45個本科專業(yè),涵蓋文學、藝術學、管理學、工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6大學科門類。有國家“雙萬計劃”一流專業(yè)2個,四川省“雙萬計劃”一流專業(yè)7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yè)5個,省級特色專業(yè)1個,省級卓越新聞人才培養(yǎng)計劃專業(yè)2個,省級綜合改革建設專業(yè)5個,省級民辦高校專業(yè)質量提升計劃建設專業(yè)4個,省級重點(特色)建設專業(yè)6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1個。 教學改革 學校入選教育部規(guī)建中心“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示范基地”試點院校,是四川首批“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fā)展改革試點高!、四川省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協(xié)同育人改革試點”“新時代傳媒藝術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設改革試點”院校。獲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人才培養(yǎng) 學校提出了“三融合”“五對接”“三貫通”“三層次”的“3533”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有四川省優(yōu)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團隊1個,四川省民辦優(yōu)秀教學團隊3個;有省級精品課資源共享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應用型示范課程6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7門,省級精品共享課程4門,省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示范課程1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6個。 產教融合 學校建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批準掛牌的“中國(成都)超高清創(chuàng)新應用產業(yè)基地——成都影視硅谷”、第一批“四川省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造‘學教研產城一體化’示范基地”等高端協(xié)同育人平臺。以學校為依托建設的“府河源影視傳媒科教產業(yè)園”,被列入“四川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并連續(xù)四年列入四川省重點項目;以學校區(qū)域的成都影視城,被成都市列為66個產業(yè)功能區(qū)之一;學校建設的現代高科技攝影棚-成都影視硅谷攝影大棚被列入四川省“十四五”規(guī)劃(草案)。 科學研究 學校參與研制了國家廣電總局《5G高新視頻-沉浸式視頻技術白皮書》《5G高新視頻-VR視頻技術白皮書》《互聯網自由視點互動視頻數據格式規(guī)范》標準、《網絡視聽節(jié)目音頻響度技術要求》標準、《網絡視聽節(jié)目視頻參數及命名規(guī)范》標準、《4K超高清電視節(jié)目拍攝制作技術白皮書》和《5G+4K/8K超高清技術白皮書》等行業(yè)標準,完成了《2018中國數字創(chuàng)意產業(yè)人才培養(yǎng)白皮書》的編撰,承擔了“新媒體影像創(chuàng)作師”職業(yè)技術認證體系的研發(fā),聯合中標了國家級重大縱向科研項目-“面向超高清視頻行業(yè)的產業(yè)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超高清視頻顯示終端檢測驗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一批項目。 培養(yǎng)質量 學校累計為社會輸送了7萬余名畢業(yè)生,服務于傳媒行業(yè)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涌現出了一批以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徐萍、“全國最美大學生村官”肖琳、第三屆全國好記者李丹、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獲得者鮑泰良等為典型代表的優(yōu)秀校友。近三年,學生獲得國家級“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銀獎1項、銅獎1項,省級金獎3項、銀獎5項、銅獎14項。 面向未來,學校將深入貫徹*新時代**思想,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本為本”,堅定不移地推進內涵式發(fā)展,朝著建成特色鮮明的民辦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fā)展目標闊步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