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服從調劑的巨大風險;
不服從調劑的較大風險就是遭遇“退檔”。當考生的分數(shù)夠了某高校的較低投檔線時,高校將調檔,調檔后高校將進行錄取,如果考生所填的志愿都不能被錄取時,如果不服從調劑,該高校就會“退檔”。
在此需要強調,“退檔”后不是再去看考生后面的志愿,而是這一批次將不會有高校錄取,分數(shù)再高也不行。如果是錄取實行“分數(shù)清”的高校考生還可以通過拉開梯度來降低這一風險,但如果是使用“級差”和“清”錄取的高校,這是較難控制的。
2、為什么說第一志愿“不服從”不科學
考生如果第一志愿是“沖”的院校,“沖”就是以犧牲為代價的。如果“沖”進了,多半會是通過調劑才能錄取的,如果“不服從”,“沖”的意義就不大,那何必浪費一個志愿呢?
如果考生第一志愿沒有沖,即使不沖,總不至于填一個可能的投檔線比自己分數(shù)低很多的院校,那更有可能被調檔,也更有可能由于“不服從”而遭遇“退檔”。
3、解決被調劑到不喜歡的的策略
其實考生填“不服從”,無非是怕調劑到了自己不喜歡的或冷門。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考生可以選擇不“沖”,或“沖”投放的是自己可以接受的高校。在不沖的前提下,在填高校是多選擇幾個可能錄取分比自己分數(shù)低的,而不要輕易填“不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