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xiàn)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shù)貧さ膽冊谥饾u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fā)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fā)生有關聯(lián)的異常變化現(xiàn)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wǎng)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資陽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資陽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資陽歷史上地震數(shù)據(jù)記錄
沒有。資陽地質地理結構簡單,地層平緩,沒有斷裂帶,不會發(fā)生大地震。
我查了一下資料,有明確文字記載、震級在七級或超過七級以上的地震有過14次之多次:
1.唐憲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公元814年4月6日),發(fā)生在四川西昌一帶;
2.南宋寧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24日),發(fā)生在四川馬湖一帶;
3.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年3月29日),發(fā)生在四川西昌北;
4.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725年8月1日),發(fā)生在四川康定一帶;
5.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公元 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再次發(fā)生大地震,不過,震中南移;
6.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公元1786年6月10日),發(fā)生在四川瀘定一帶;
7.清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公元 1816年12月8日),發(fā)生在四川爐霍一帶;
8.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公元1850年9月12日)。發(fā)生在四川西昌、普格間,被砸死的有20652人;
9.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公元1870年4月11日),發(fā)生在四川巴塘一帶;
10.清光緒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893年8月29日),發(fā)生在四川道孚乾寧一帶;
11.清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904年8月30日),發(fā)生在四川道孚一帶;
12.1933年8月25日迭溪地震,7.5級,二萬多人死亡,發(fā)生在茂汶縣迭溪。
13.1976年8月16日和23日松潘地震,7.2級,發(fā)生在茂縣和平武之間,有兩次。
14.2008年5月21日汶川地震,8.0級,震中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zhèn)與漩口鎮(zhèn)交界處。
二、資陽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后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fā)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筑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北京地區(qū)居民樓房應具有抵御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專家建議,地震發(fā)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臺;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fā)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jù)建筑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wǎng)絡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采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墻的位置有利于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wèi)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wèi)生間處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墻為薄板墻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鉆進柜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鉆進去后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于被救;躺臥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筑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墻,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lián)系,除用手機聯(lián)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