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xiàn)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fā)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fā)生有關聯(lián)的異常變化現(xiàn)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錦州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錦州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錦州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與錦州市一起位于遼寧省的西南、遼西走廊的東部。兩市雖然位于東北地震區(qū),本區(qū)地震的強度和活動頻度并不高 , 陸地部分的最大地震只有5級,但是兩市毗鄰強震活動頻繁的郯廬地震帶和華北平原地震帶,這兩個地震帶上的強震多次在錦州?葫蘆島地區(qū)造成嚴重災害,成為強震受害區(qū)。歷史地震記載:自公元1290年至1940年在錦州及葫蘆島地區(qū)共有歷史地震記載33次,其中1290年、1548年、1568年、1597年、1679年、1730年、1888年等7次記載均為外區(qū)強震對錦州地區(qū)影響,其余26次均為本地區(qū)的地震。最大的地震為1698年義縣5級地震。歷史地震最多的是北寧市,共有11次,其次是綏中(5次)、義縣(5 次)、興城(3 次)、黑山縣和錦州市各1次。1599年4月?5月,1799年6月?7月在綏中縣的中后所一帶出現(xiàn)過2次震群活動,持續(xù)時間分別為29天和58天,所以綏中前衛(wèi)附近是一個中小地震較頻繁的活動區(qū)。錦州及葫蘆島地區(qū)歷史上地處邊陲,文化不發(fā)達,歷史地震記載遺漏較多,自1467年來才有歷史記載,從已有資料來看,16世紀地震記載較多,共14次,占歷史地震記載總數的42%,其它年代記載少,說明本區(qū)的地震活動有相對活躍期和相對平靜期之分,地震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空間上,地震主要集中在北寧、義縣和綏中等地,分布也不均勻。
現(xiàn)今地震活動:現(xiàn)今地震是指1900年以后有儀器記載的地震,1940年至1970年,國家地震臺網在錦州及葫蘆島地區(qū)記錄到的4級以上地震2次,即1966年4月25日在義縣頭道河子發(fā)生的Ms4.6和Ms4.5級地震。自1971年遼寧及錦州地震臺網建立以后,地震監(jiān)測能力提高,目前可監(jiān)測到Ms≥1.0級地震。自1971至今在錦州地區(qū)已記錄到ML≥1.0級地震500多次,最大地震為4.1級地震。
二、錦州地震帶分布圖
=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如何避震
學習了避震的常識,同學們在應對突發(fā)地震時也就有自保的依據了。因此教室內遇到突發(fā)地震時,如果地震感覺比較輕微,老師就應該組織學生快速、有序的跑下教學樓。最好在8秒之內跑下去,并迅速跑向空曠的地方,例如操場。
如果地震感覺很強烈,最好不要跑下樓去,應該快速躲在課桌下面,或盡快躲到桌子底下及抱頭蹲在墻角。等地震不那么強烈再迅速跑下樓去?傊⒁,不能慌張,首先要沉著冷靜,就算被壓在廢墟里也要保持冷靜,然后積極地進行自救。如果教室坍塌,同學們被壓在廢墟里時,千萬不能大喊大叫,情緒失控,要保持體力,用硬物敲擊水管、鋼管之類的東西,讓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自己。
躲在什么地方避震
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筑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應采取什么姿勢
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怎樣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怎樣避免其他傷害
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么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